冒险解谜游戏中文网 ChinaAVG

标题: <巴别塔>--带着酷越去漫游 [打印本页]

作者: kafak    时间: 2007-6-25 18:11
标题: &lt;巴别塔&gt;--带着酷越去漫游
[原创]2 l. n+ p5 X2 s) I* }) g
& q0 P. V& F& J! {( C
( Q; c3 Y9 [9 G
据圣经第11章所载,耶和华制造了巴别塔事件,人类历史上一次有组织的偶像意识崇拜,陷于分崩解离。而电影来自摩洛哥的牧羊兄弟二人组多么的单纯,他们只想通过实弹射击,来测试温彻斯特M70的射程究竟有多远。旋即,问题从家庭上升至国际关系,一场有关于恐怖分子枪击的国际争端被引发。# g* D7 U' E7 W: \6 o2 a4 w3 m/ ^, _+ i) f
在全球一体化时代,主流与非主流之间究竟存在诸多差别,关注亚群体成为了一句口号,在美国,大量外籍劳工的涌入,他们需要绿卡,融入美国社会。墨佣十几年来,以无微不至的母爱,照看着那两个孩子,陪着讲故事,安慰伤心取愉开心,尽管她们的母语,肤色,风俗习惯是不一样的。% Q1 q% p3 }1 j$ j6 U9 Z3 o
Brad和Kate非常别出心裁地选择去北非旅行,在美国人眼中的异域,到处是穆斯林,黄色的沙尘酷热难挡。选择大国沙文还是博爱?抛弃心理上的思维定势,旅行是浪漫,是时尚。而这趟越界之旅是用来洗涤心灵的。但旅行也是冒险。枪击事件发生后,那些抱定优越感的观光客出于恐慌而妥靖,仿佛受害者才是置他们于险境的凶手。沟通出了问题。语言的差异存在于表象,可以用翻译去解决,复杂的是人心所想,沟通当然有其必要性,但当每个人都从自己的利益角度考虑,沟通也就成为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。
. S; x3 s$ o9 u, g+ ~6 a; G( l日本哑女这条支线从故事架构来看衔接不够密切。舞厅玩乐的部分在喧闹和静默切换的镜头显得很紊乱,每个人心中的babel不尽相同,和谐所缺失的是一份理解与尊重。国家与国家之间有时就是赤裸的话语权争夺,日本成为一个正常的,握有充分话语权的国家的关键基础在于充满自信的形象提升。0 q( v% O  C, z5 D: a- S: H8 F
误解往往随同一些文化差异而来,文化的优越感在不同的国度会被不同程度改写。当美国小孩来到墨西哥,他们对拧脖子的屠鸡秀,婚礼高潮时的鸣枪贺礼表现出极大的惊愕,只能面对现实去接受。而回境后,美国警察由身份等级,惯有优越感的盘查方式,导致那个侄子失去了理智,一错不回头。. Q& Q, t5 ]% H/ j
民主赋予人们更多的宽容和理解,而在摩洛哥,警察爱用枪来解决问题的,无论是审讯或追捕。牧羊组的弟弟显然是这种严酷环境磨练出来的人才,临危不惧的气质和胆识,适合吸纳军校培养。过界对于怀有敌意的人来说就意味着冲突,偏激是致命的毒药。
! N) U9 k" g. U5 G0 j6 @
4 E! E: o- h) s- ~5 o* U电影以前看的,因为有人对babel存在不同理解,所以写点抛砖引玉之见,别无他意。此外,我觉得借题影射现实中的人是不好的习惯,大家别去模仿。
作者: tk503569    时间: 2007-6-25 21:41
沙发
! n4 y( s4 C/ }9 A我好激动哦
作者: tk503569    时间: 2007-6-25 21:43
很早就下了巴别塔,一直没有看过
作者: kafak    时间: 2007-6-26 17:57
我问了某版也说没看过,虽然电影用了那么一个大而化的名字,故事其实并不复杂,场景在摩洛哥山区边陲风光,墨西哥小镇到日本现代城市之间转换,写下这个标题,正值想到崇拜意识的变迁,置于全球化背景下,当然从浮光掠影的角度去欣赏,看点也是颇多,像是一部旅行观光片。
作者: tk503569    时间: 2007-6-27 09:04
巴别塔代表的就是沟通,交流5 V- ?2 N3 B" A" M+ a
而整部影片的矛盾焦点也就是在人与人的沟通交流上面4 d5 H3 j+ b* O: Y7 _
电影一定要下完就看,现在都不知道被我放哪去了
作者: tommo    时间: 2007-6-27 15:06
虽然多少有一点“跟风”,不过片子本身还是很棒的。
作者: kafak    时间: 2007-6-27 18:46
我看了资料,巴别在希伯来中音近混淆一词,也有人解释为变乱。
' \% w7 W5 G8 p$ e$ t3 ]0 ^一篇神学建筑方面的专业资料,里面不少的精彩段落,对于电影引用到的圣经部分,如此解释到:
8 Y2 q! B8 X- F+ b. @" Z( a
     《圣经·创世记》中提到一座巨大的建筑:“塔顶可以通天”,结合了科技/资本/意识形态的总体论述:“只有一种语言”,揭示了人类底层的欲望:“为要传扬我们的名”、对死亡的恐惧:“免得我们分散在全地”。这座耸立云霄的巨大建筑物:巴别塔(Tower of Babel),即现代的“摩天大楼”,伟大城市的地标,建构着从认同到宰制的空间隐喻,即权力事件,这空间远远超过霍布斯所描述的“利维坦”(Leviathan),比之更为暴力、更为血腥。从通天塔到巴别塔,即从总体到多元、从同一到差异、从单语到多音……巴别塔是上帝的拯救而非惩罚,正确地说,上帝的惩罚实为一种介于批判与救赎之间的辩证,一种对科技/资本/意识形态的“形而上学暴力”的批判。
' a6 m+ k; h6 v; M0 I
这里提到人类筹划的通天塔工程蓝图“欲建一座城和一座塔”与动工的巴别塔不尽相同,他建立在组织化有效分工的基础上,达成普遍意志的共识,才能进行。通天塔和巴别塔差别在于前者的理想化,从组织方面是讲究单一模式化管理的,组织者一定会利用对死亡的恐惧,来说服加入集体膜拜,而巴别塔则把计划当中的非稳定悖论完全暴露出来,针对个体的巴别塔有很多差异,只有组织中心部分的域最接近通天塔蓝图。这是混淆和变乱之意的由来。这种无视个性最高意志的构架导致了体系行业的内卷化,整项工程缓慢发展不前。
/ F! Y& [9 f$ K+ H8 K$ H% S8 M" Z/ r9 l  c+ H" n& ]% ?
     巴别塔事件是一次人对上帝的直面性挑战,在塔的背后却又隐喻着一种操纵语言规范的动机,它通过一种“全权意识形态的言说系统”,泯灭了多样性、弱者、边缘论述等。“为要传扬我们的名,免得我们分散在全地”的召唤(interpellation)身份、为自己命名,仿佛想通过集体意识的实践来实现主体的认同,巴别塔“再现”一种主体建构的过程,通过“中心化”的权力机制将不同的个体“去差异化”,从“认同”到“同一”,从“我”到“我们”。9 `' {2 X9 d' x
     本雅明(Walter Benjamin)曾经批判这种语言工具论为一种资产阶级的语言观,其最主要是表现为对物的指涉,其交流对象是主体或人自己,换言之,语言的堕落即在于此:丧失了精神的自我传达、不再与上帝沟通。总之,我们已从巴别塔的事件中看到了总体性、同一性如何交织在空间论述中,构成了其稳定的权力机制,不断地中心化为一种宏大论述,实现了所有统治者的个人意志:“为大写的主体命名”,中断了与上帝的沟通。
) Y/ c! t, ]2 q5 ~' V  |

6 t+ r5 M, j) w9 w1 x: o5 r$ |文中的概念可以归纳为主流对非主流的低估,非主流在强行建造巴别塔的过程中逐渐沦落为问题对象,因为无论选择顺服还是抵抗都不会有轻松的过程。远离了中心的域,此巴别塔也远非彼通天塔。7 W& r( O7 Z8 v3 L! c0 v4 m
我也开始理解电影中为何由于语言,种族,等级,价值观的不同频频出现的越界,隔离与冲突,塔是封闭的建筑体,其内是接受心灵改造的殿堂,组织者利用语言这项工具,美名为语言的玄学来重定义沟通的对等性,以一种不友好的方式来实现以组织者为中心的通天攻略。, \7 X) V& }# `$ f3 s: B

5 I( A: ^6 q: _" o% O
     巴别塔无视于他者——上帝——的存在,所以根本就无法意识到“公共领域”的存在,丧失公共性的意识,就无法诞生一种源于它的批判,更无法走向他者的差异与真正的多元。巴别塔不是海德格尔所说的“存在的遗忘”,这个被遗忘的东西恰好不是存在,而是上帝的律法。正如利奥塔所言:“这一不断被遗忘的差异不仅仅是实体—存在论的,还存在着善与恶、正义与侵犯之间的差异,这种差异一点也不比实体—存在论上的差异更为难以捉摸,而且像它一样,总是要求着再次铭刻。即便是最虔敬的信徒,你也永远不可能和这一差异结清账目。这一差异根本不能在神学或形而上学的教条之内被确定。它要求对一种古老责任的承认,即对正义的义务。”多元与差异是一种走向“拯救的宽恕”不是走向“暴力的辩证法”。正如阿兰德(Hannah Arendt)认为“宽恕总是与惩罚相关”,“人们不能宽恕他们不能加以惩罚的行为,也不能惩罚那些不容宽恕的行为”。如果把巴别塔说成是一种惩罚,不如正确地说那是一种宽恕。贯穿着圣经的思想即拯救,值得注意的是:“没有宽恕,也就没有拯救”;巴别塔之后,上帝不过是要人承认多元与差异的事实,然而更重要的是要人类学习宽容。我们永不会实践多元与差异,除非我们实践宽容。

, l# @9 X: N. q$ \! E所以回归本位的思考还在于建塔的目的论,具体来讲该如何接纳外来文化和外来的人,如何理解沟通,和平共处,宽容作为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做来并不容易,电影导演也承认他所能做到的只在于发掘问题。
$ i( O9 s  n/ U引用的部分来自文化研究网。




欢迎光临 冒险解谜游戏中文网 ChinaAVG (https://chinaavg.com/) Powered by Discuz! X3.2